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各种原因而致残的人,他们生活比较困难但却不愿意接受施舍,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来自湖南的轮椅女孩小善和来自广东的独臂男孩周海平通过网络平台相识,并最终结为了夫妻,他们现在已经生育了孩子,平时靠摆地摊生活,虽然平淡却充满着幸福。实际上幸福很简单,只是看自己对它如何定义,只要自己努力让自己过的好、过的开心就是稳稳的幸福,那么残疾人怎样调整心态,让自己变得幸福呢?
一、 心理调适与身体的康复
当长久的多方式的治疗确认你无法完全恢复的时候,你可能已经用完了家里所有积蓄,也领略了手术难忍的疼痛、恶心的大小便失禁、无赖的卧床、可怕的孤独、绝望的痛哭与呐喊等一系列过程,总而言之,世界上一切表达痛苦的词句你都有了相当深刻的体验与理解,那不也是收获么?而且这种挖骨剜心、切肤焚脑的"收获"是世界上很少的一部分人才领略得到的。于是我就想,《红岩》中的许云烽、江姐们忍受的是人为的折磨,我这是意外的伤害,有什么挺不住的?
天天沉溺于痛苦之中于事无补啊,怎么也得让自己振作起来。于是我进行着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开始两三个月不能下床,我就让家人把床前挂个拉力器,用脚往下踩,一天三五次,一次十来下,逐步增加,每增加那么几下,心头就增加一份满足感;能下床了,就拄双拐,三五步十几步到几十步,由此看到了希望,历经半年,可以走一百多步了,又试着用单拐,慢慢地,单拐走得比较稳了,同时借助残疾人专用摩托车助行,使自己面前的空间更大了,心境也便随之开朗起来,于是能在单位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了。在以上过程中,我阅读了不少报刊和书籍,特别是残疾人朋友的动人事迹,重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罗斯福传》、《海明威传》等,这些作品里的残疾人主人公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源源地注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 心理调适与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直接影响生活质量。残疾人的饮食、起居、锻炼、睡眠、娱乐等活动必须有序、有节、有度,这是心理调适的基础。要使自己的生活内容尽可能丰富,动静结合,趋向轻松快乐的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回避易于滋生忧愁烦恼的生活时空。要心静如水,从主观上要尽量不去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自寻烦恼的事情和对未来悲观失望的估计,因为你无论怎样想,你反正是不能和正常人那样驾御生活,只能立足当前,用最适合现实状况的方法使自己的处境一丁点一丁点地得到改善。
健全人甚至家人是不可能对残疾人的生活和心理完全理解的,如果你要求他们能一切顺从自己的意志,你就对他们太苛求了。因为你的致残本身对他们已经造成了痛苦和不安,他们对你的感受只能是抽象的概念,对你的态度只能表现为遗憾、同情、谦让,他们如果对你过于同情,你相反又会于心不安;如果尽全力伺候你恐怕有时候还会"帮倒忙"。你的许多苦楚难于言表,即使讲出来也无济于事,相反还增加了亲人的心理负担,不如去默默地隐忍和慢慢地化解,在需要与可能的前提下,你也不妨把你的想法和希望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得到他们的帮助。
要尽可能为自己和家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如保持室内整洁、把居室摆布得顺眼一些,常用的器具、药品、书籍、玩具等既要取用方便,也不要随意放置,这样可以增强自己生活的安适感,体现了你对生活的热爱,也可以增进家人间的融洽和理解,同时给后代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不要动辄发脾气,要心平气和地通过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怀疑人们对自己的偏见与歧视,更不要以为你是残疾人就一定要处处受到优待,你必须明确,从政府、社会到家人,都在努力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千方百计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就象你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一样,你也要学会尊重别人,你对人有了误解或者发现别人对你有了误解,你应当主动想办法寻求沟通,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残疾人有些心理体验是健全人不可能有的,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我们应该多成为主动的一方。当然危及到人格和人生合法权益方面的伤害,我们也得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三、 心理调适与事业
在我国,残疾人享有和健全人一样的主体发展权益,残疾人对事业的贡献同样得到社会的认可。本人残疾后,经过18个月的康复治疗,组织上为了照顾我,把我从小学校长岗位调到师资培训部门,承担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我克服了重重难关,学习、研究、创造性地工作,8年来我两次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基层的评先几乎年年有名,还被选为宜都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去年,我还被评为宜昌市学科带头人,享受政府每月300员元的资料补贴,这个结果是我起先并未料想到的。我只是想,能在单位做点小事情,使日子过得更充实一点,取得一份赖于生存的收入,什么职称、职务、荣誉、名声都不应当刻意追求了,如此而已。本来就淡泊名利的我,能有这么"骄人"的成绩,从主观上分析,心理的自我调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人差不要紧,怕就怕破罐子破摔。上班了,不能象原来一样动手动腿,但是动口动脑还可以啊,而且更有条件深思熟虑了,能把问题研究得更透彻一点,把事情考虑得更周全一点,把课上得质量更高一点。骑残疾车上班的我,稍长的路不能走,楼不能爬,甚至打扫清洁也也得靠同事们。然而"占有同胞的劳动"我于心不安,我得通过另一种方式去弥补。于是我广泛阅读书报,为同事推荐资料信息;苦学电脑,为同事打印文本;勤于思考,为领导当好参谋;主动谦让,为大伙留给机会;学会幽默和曲艺,为集体酿造甜蜜的微笑,和大家共同营造乐观向上的的氛围……为他人,也为自己。
第一,在称呼上一定要做到尊重、亲切。年龄小些的,就称呼小王、小李等;年龄大些的,就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可以称呼李师傅、张大伯、王大妈等;年龄和自己差不多的,就称呼赵同志、宋女士、刘大姐等。在称呼的口气、语调上要亲切、亲近。千万不能叫李瞎子、张跛子之
类,就是很熟悉的人,也最好不要这样称呼,即使开玩笑,在对他们的称呼上也要十分注意才好。
第二,和残疾人的相遇时目光很重要,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千万不要一看见残疾人就显示出奇怪的样子或好奇的样子来;二是不能把目光停留在他们的残疾部位。如果事先不知道,一看见后就很快把目光移开去;如果事先知道的话,就根本不要看其残疾的部位。有的人见到陌生人以后,习惯于上下打量一番,这对健全人来说关系并不算大,但是绝对不能这样看待残疾人,因为他们就是由于身体的残疾而感到不如人,如果有人仔细上下打量,就等于给他们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伤害了他们的心灵。
第三,和残疾人谈话,要特别注意回避与其生理缺陷有关的词语和内容。如果要谈及残疾人的事时,就多谈些残疾人的事业、奋斗精神,社会的助残活动,个人的助残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残疾人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发展前景等。一般情况下,就不要涉及残疾人的事情,就像和正常人交往一样,谈话内容可以广泛一些,根据谈话对象的爱好,天文、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新闻、趣事、国际、国内都可以,使其感到人们并没有把他们另眼看待。
第四,帮助残疾人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在帮助他们之前,一定要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再进行具体的帮助。例如,遇到了盲人正要横穿马路时,就应该恭恭敬敬地走到他旁边,说明自己的身份,然后再问"我领你过马路好不好"?如查他同意了就帮助他穿过马路。因为残疾人很好强,他们不喜欢甚至反感别人对他们的怜悯,如果不征得他们的同意,一上去就帮忙,可能会被他拒绝,或者说些不好听的话,反而会使你陷入尴尬局面。
总之,对待残疾人与对待一般正常人是不同的,要更多一些理解、关心和耐心,一定要用正常的心态和平等的态度与他们交往。
大家都知道,对于跳舞的人来说,有一个东西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软开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柔韧性。因此,舞蹈演员们每天练得哪些基本动作都是为了保持柔韧性,让跳出来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