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是生活中很常见的菌类食物,其营养价值非常高,适当食用对健康也能带来不少的好处。而不少人为了省钱,也会去野外采摘野生蘑菇吃,但是悲剧发生了,7月23日,四川阿坝州的覃爷爷(化名)一家四口,因为误食了有毒的蘑菇而住院,所幸抢救及时保住性命。
7月23日,来自阿坝州的覃爷爷(化名)一家四口仍然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中,几天前,他们因为食用了野外采来的蘑菇而中毒,所幸即使抢救才保住了性命。
医生介绍,夏季是蘑菇、野菜等生长旺盛的季节,但也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季,因为普通人鉴别有毒蘑菇、野菜的水平有限,建议大家不要进食“野味”和来源不明的食品,避免误食后导致中毒。
一家四口食用野生蘑菇中毒致肝肾损伤
7月23日,来自阿坝州小金县的覃爷爷和老伴儿、儿子儿媳仍住在重症监护室。18日,因误食了毒蘑菇,他们一家四口被送到当地医院,进行洗胃、药物治疗等紧急抢救后,被送往四川省人民医院。“患者出现呕吐、眩晕等症状,比较严重的两个患者已经出现了明显尿量减少甚至无尿的症状。”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住院总医师杨雪婷说,这些都是肝肾脏损伤的表现,如果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
随后,医生通过血液灌流、血浆吸附等方式对覃爷爷一家进行治疗,目前,一家人病情已经稳定。
杨雪婷介绍,在向患者亲属询问病情时得知,覃爷爷一家四口以往每年这个时候都会上山采摘蘑菇食用,之前一直没有出过事,这一次,猜测是没有觉察到混入了有毒的、不易区别的蘑菇。
一年重症中毒患者约10例夏季是中毒高发期
食用毒蘑菇并不是个例,实际上,每年都会有人因为误食毒蘑菇、野菜等住进医院,“每年因为在野外采食蘑菇导致中毒,进急诊重症的每年约有5-10例。”杨雪婷说,加上其他的食物中毒,这个人数还会更高,尤其夏季更是高发期。“一般来说,抢救效果与食用的量和就医时间有关,24小时之内能够尽快进行血液净化治疗,那么治愈的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
她建议,普通人鉴别野生食物的能力有限,建议大家不要随便采食蘑菇、野菜等,一旦出现头晕、呕吐、消化道症状等,应及时就医。
1.对照法
借助适合于当地使用的彩色蘑菇图册,逐一辨认当地食用菌或毒蘑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选购提醒:为了卖相好、延长“保鲜期”,不法商贩竟用荧光增白剂泡制蘑菇。
2.看形状
毒蘑菇一般比较黏滑,菌盖上常沾些杂物或生长一些像补丁状的斑块。菌柄上常有菌环(像穿了超短裙一样)。无毒蘑菇很少有菌环。
3.观颜色
毒蘑多呈金黄、粉红、白、黑、绿。无毒蘑菇多为咖啡、淡紫或灰红色。
4.闻气味
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无毒蘑菇为苦杏或水果味。
5.看生长地带
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6.看分泌物
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7.煮试
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
8.化学鉴别
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1、对蘑菇过敏的人不宜食用。蘑菇也有可能成为过敏原的,如果是对蘑菇过敏的话,食用蘑菇就可能造成皮肤红肿、经常性腹泻、消化不良、头痛、咽喉疼痛、哮喘等过敏症状了,所以此类人群也要避免食用蘑菇。
2、蘑菇性滑,有腹泻者不宜食用。患有肠胃病及肝肾功能衰竭的人,不宜常吃蘑菇,因为蘑菇中含有一种叫甲壳质的物质,有碍肠胃消化吸收。
3、从野外摘回来的蘑菇不要随便食用,以免吃到有毒的野蘑发生中毒现象。
4、蘑菇含有谷氨酸钠,烹饪蘑菇的时候不要在滚烫的锅中加入,而要在菜肴快出锅时加入。因为谷氨酸钠在温度高于120℃时,会变为焦谷氨酸钠,食后对人体有害,且难以排出体外。
5、在烹饪蘑菇的时候不宜加味精和鸡精,这些都属于增鲜剂,而蘑菇等食品本身就含有鲜味成分。蘑菇所含的谷氨酸钠本身也有咸味,如在烹调食品中添加味精,则应少加食盐。
蘑菇虽然营养而且好吃,但是可食用的野外蘑菇却很少,而且很多有毒的蘑菇也难以区分,因此对野生菌不了解的普通人,最好不要自行采摘野生菌类食物,以免发生食物中毒意外。除了蘑菇之外,生活中还有许多容易导致食物中毒的食物,大家也要有所了解。
大家都知道,对于跳舞的人来说,有一个东西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软开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柔韧性。因此,舞蹈演员们每天练得哪些基本动作都是为了保持柔韧性,让跳出来的舞...